分类 编程语言 下的文章

vs2012 编译 Qt 4.8.4

Qt4.8.4 添加了 vs2012 的 makespace, 编译Qt方便多了。但据说对于webkit vs2012不支持,有错误。所以我在编译中去掉了webkit.  如果使用到webkit,可以试下,看看能不能简单修改代码通过编译。

使用vs2012的cmd, 基于编译目标, 使用x86 或者 x64 的cmd, 修改QTDIR目录, 运行一下脚本:

 

set QTDIR=E:\devsoftware\qt-everywhere-opensource-src-4.8.4-amd64
set QMAKESPEC=win32-msvc2012
set PATH=%PATH%;%QTDIR%\bin
cd %QTDIR%
configure.exe  -debug-and-release -opensource -fast -no-qt3support -qt-zlib -mp -no-webkit
y
nmake -i

 

编译时并行的,如果是用笔记本,非商业散热设计的话,最好用鲁大师控制下Cpu最高温度,节能降温:)。

nmake使用 -I 参数忽略错误,避免卡主编译过程

***************************************************************************************************************************************

最后附上 vs2012 编译 Qt 4.8.3的过程, 看别人文章的笔记,记不得出处了
1. 建立环境变量
call "E:\devsoftware\VS2012\VC\vcvarsall.bat" amd64
set QMAKESPEC=win32-msvc2010
set QTDIR=E:\devsoftware\qt-everywhere-opensource-src-4.8.3-vs2012-amd64
set PATH=%PATH%;E:\devsoftware\qt-everywhere-opensource-src-4.8.3-vs2012-amd64\bin

2. 修改 mkspecs\win32-msvc2010\qmake.conf
将 QMAKE_COMPILER_DEFINES  += _MSC_VER=1600 WIN32 当中的1600改成1700
QMAKE_CFLAGS            = -nologo -Zm200 -Zc:wchar_t-
改为
QMAKE_CFLAGS            = -nologo -Zm200 -Zc:wchar_t

3.  在控制台中,切换到Qt的安装目录下。使用如下参数进行配置
configure.exe  -debug-and-release -opensource -fast -no-qt3support -qt-zlib -mp

4. 修改代码错误 1
.\wtf/HashSet.h(180) : error C2664: 'std::pair<_Ty1,_Ty2>::pair(const std::pair<_Ty1,_Ty2> &)' : cannot convert parameter 1 from 'std::pair<_Ty1,_Ty2>' to 'const std::pair<_Ty1,_Ty2> &'
在Qt的Src目录搜索这个HashSet.h

E:\devsoftware\qt-everywhere-opensource-src-4.8.3-vs2012-amd64\src\3rdparty\webkit\Source\JavaScriptCore\wtf

template<typename Value, typename HashFunctions, typename Traits>
template<typename T, typename HashTranslator>
inline pair<typename HashSet<Value, HashFunctions, Traits>::iterator, bool>
HashSet<Value, HashFunctions, Traits>::add(const T& value)
{
typedef HashSetTranslatorAdapter<ValueType, ValueTraits, T, HashTranslator> Adapter;
return m_impl.template addPassingHashCode<T, T, Adapter>(value, value);
}
将180行所在的函数以及它下面的函数用下面的代码替换:
template<typename T, typename U, typename V>
inline pair<typename HashSet<T,U,V>::const_iterator, bool> HashSet<T,U,V>::add(const ValueType &value)
{
auto p= m_impl.add(value);
return make_pair(typename HashSet<T,U,V>::const_iterator(p.first), p.second);
}
template<typename Value, typename HashFunctions, typename Traits>
template<typename T, typename HashTranslator>
inline pair<typename HashSet<Value, HashFunctions, Traits>::iterator, bool>
HashSet<Value, HashFunctions, Traits>::add(const T& value)
{
typedef HashSetTranslatorAdapter<ValueType, ValueTraits, T, HashTranslator> Adapter;
typedef typename HashSet<Value, HashFunctions, Traits>::iterator iter_type;
auto& temp = m_impl.template addPassingHashCode<T, T, Adapter>(value, value);
return make_pair((iter_type)temp.first, temp.second);
}

5. 修改代码错误 2
platform\DefaultLocalizationStrategy.cpp(327) : error C2001: newline in constant
platform\DefaultLocalizationStrategy.cpp(327) : fatal error C1057: unexpected end of file in macro expansion
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代码里面的非英文的引号造成的。
E:\devsoftware\qt-everywhere-opensource-src-4.8.3-vs2012-amd64\src\3rdparty\webkit\Source\WebCore\platform

原始的错误代码如下:

return WEB_UI_STRING("Look Up “<selection>”", "Look Up context menu item with selected word").replace("<selection>", truncatedStringForLookupMenuItem(selectedString));

大家注意 <selection> 单词前后的引号。就是它造成编译报错。修改成下面的代码

return WEB_UI_STRING("Look Up \"<selection>\"", "Look Up context menu item with selected word").replace("<selection>", truncatedStringForLookupMenuItem(selectedString));

6. nmake -i 编译

5. 修改代码错误 1

转载自:http://blog.csdn.net/salmonrun/article/details/8298146

VS2012 RC 编译Qt 4.8.2完整过程

编译步骤:

1. 建立环境变量

QMAKESPEC win32-msvc2010  // 注意

QTDIR          S:\QT\4.8.2        // Qt的安装目录

Path             S:\QT\4.8.2\bin;

注意: QMAKESPEC  还是 win32-msvc2010 因为如果要改成win32-msvc2012,需要改很多相关的配置。又麻烦又不安全。而且使用win32-msvc2010并不影响我们的结果。

 

2. 修改 mkspecs\win32-msvc2010\qmake.conf

将 QMAKE_COMPILER_DEFINES  += _MSC_VER=1600 WIN32 当中的1600改成1700

 

QMAKE_CFLAGS            = -nologo -Zm200 -Zc:wchar_t-

改为

QMAKE_CFLAGS            = -nologo -Zm200 -Zc:wchar_t

 

3.  在开始菜单中找到 VS2012 x86 Native Tools Command Prompt 并运行

这一步非常简单但很重要,一定要选择VS2012目录下的bat文件

 

4.  在控制台中,切换到Qt的安装目录下。使用如下参数进行配置

configure.exe -platform win32-msvc2010 -opensource -debug-and-release -shared -qt-sql-sqlite -plugin-sql-sqlite -qt-zlib -qt-libpng -qt-libmng -qt-libtiff -qt-libjpeg -qmake -process -rtti -dbus -webkit -script -scripttools -no-dbus

 

5. nmake 开始编译。 不过在编译过程中会遇到几个错需要手动修改一下代码。

 

6. 第一个错误如下:

.\wtf/HashSet.h(180) : error C2664: 'std::pair<_Ty1,_Ty2>::pair(const std::pair<_Ty1,_Ty2> &)' : cannot convert parameter 1 from 'std::pair<_Ty1,_Ty2>' to 'const std::pair<_Ty1,_Ty2> &'

在Qt的Src目录搜索这个HashSet.h

将180行所在的函数以及它下面的函数用下面的代码替换:

template<typename T, typename U, typename V>
inline pair<typename HashSet<T,U,V>::const_iterator, bool> HashSet<T,U,V>::add(const ValueType &value)
{
auto p= m_impl.add(value);
return make_pair(typename HashSet<T,U,V>::const_iterator(p.first), p.second);
}

template<typename Value, typename HashFunctions, typename Traits>
template<typename T, typename HashTranslator>
inline pair<typename HashSet<Value, HashFunctions, Traits>::iterator, bool>
HashSet<Value, HashFunctions, Traits>::add(const T& value)
{
typedef HashSetTranslatorAdapter<ValueType, ValueTraits, T, HashTranslator> Adapter;
typedef typename HashSet<Value, HashFunctions, Traits>::iterator iter_type;
auto& temp = m_impl.template addPassingHashCode<T, T, Adapter>(value, value);
return make_pair((iter_type)temp.first, temp.second);
}

7.  继续 nmake 遇到第二个错误

platform\DefaultLocalizationStrategy.cpp(327) : error C2001: newline in constant
platform\DefaultLocalizationStrategy.cpp(327) : fatal error C1057: unexpected end of file in macro expansion

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代码里面的非英文的引号造成的。

原始的错误代码如下:

return WEB_UI_STRING("Look Up “<selection>”", "Look Up context menu item with selected word").replace("<selection>", truncatedStringForLookupMenuItem(selectedString));

大家注意 <selection> 单词前后的引号。就是它造成编译报错。修改成下面的代码

return WEB_UI_STRING("Look Up \"<selection>\"", "Look Up context menu item with selected word").replace("<selection>", truncatedStringForLookupMenuItem(selectedString));

 

8. 再次nmake,好了到这里为止,就剩下漫长的等待了。我一般是睡觉之前编译,一晚上的时间足够了。

 

9. 补充,有个开源工具叫jom,也是qt官方的,它支持多核编译,可以大大加快编译速度。

使用的方法也很简单jom –j 8 你有几个核就写几。我是8个核

getch、getche、getchar的区别和缓冲区的概念

1.输入输出缓冲区的概念(C++用的多一些)

我想以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我想把一篇文章以字符序列的方式输出到计算机显示器屏幕上,那么我的程序内存作为数据源而显示器驱动程序作为数据目标,如果数据源直接对数据目标发送数据的话。数据目标获得第一个字符,便将它显示。然后从端口读取下一个字符,可是这时就不能保证数据源向端口发送的恰好是第二个字符(也许是第三个,而第二个已经在数据目标显示时发送过了)。这样的话就不能保证输出的数据能完整的被数据目标所接受并处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数据源与数据目标中间放置一个保存完整数据内容的区域,那就是 “缓冲区”。这样的话, 数据源可以不考虑数据目标正在处理哪部分数据,只要把数据输出到缓冲区就可以了,数据目标也可以不考虑数据源的发送频率,只是从缓冲区中依次取出下一个数据。从而保证了数据发送的完整性,同时也提高了程序的效率。

     当然getch(),getche()没有用到缓冲区。

2.几个函数的区别

首先不要忘了,要用getch()必须引入头文件conio.h,以前学C语言的时候,我们总喜欢用在程序的末尾加上它,利用它来实现程序运行完了暂停不退出的效果。如果不加这句话,在TC2.0的环境中我们用Ctrl+F9编译并运行后,程序一运行完了就退回到TC环境中,我们根本来不及看到结果,这时要看结果,我们就要按Alt+F5回到DOS环境中去看结果,这很麻烦。而如果在程序的结尾加上一行getch();语句,我们就可以省掉会DOS看结果这个步骤,因为程序运行完了并不退出,而是在程序最后把屏幕停住了,按任意键才退回到TC环境中去。

那我们来看看getch()到底起的什么作用,getch()实际是一个输入命令,作用是从键盘接收一个字符,而且并不把这个字符显示出来,就是说,你按了一个键后它并不在屏幕上显示你按的什么,而继续运行后面的代码,所以我们在C++中可以用它来实现“按任意键继续”的效果,即程序中遇到getch();这行语句,它就会把程序暂停下来,等你按任意键,它接收了这个字符键后再继续执行后面的代码。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在C++中就没有在程序的末尾加上getch(),解释是,软件总是不断更新的,不好的地方当然要进行改正,getch()加在程序末尾,它又不赋值给任何变量,所以它在这个地方完全是垃圾代码,与程序无关。C++中考虑到这一点,于是在每次程序运行完了并不退出,而是自动把屏幕停下来,并显示“press any key...”叫你按任意键退出,这就好比C++在它的环境中运行程序,在程序的末尾自动加上了一行getch();语句,并且在这行语句前还添加了一行输出语句cout<<"press any key...";来提示你程序结束了,按任意键继续。

实际上我们编译好的程序在程序结束了本身是不会停下来的,我们可以在编译产生的Debug目录中找到这个编译好的应用程序(扩展名exe),在文件夹中双击运行它,你会发现屏幕闪了一下MS-DOS窗口就关闭了,因为程序运行完就自动退出了,回到了windows环境,当然,如果我们在DOS环境中运行这个程序,我们就可以直接在看到DOS屏幕上看到程序运行结果,因为程序运行完后并不清屏。但是,visual stdio.net2003有返回到了tc那样的情况,你必需要有个getch()才行。

getche()和getch()很相似,它也需要引入头文件conio.h,那它们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呢?不同之处就在于getch()无返回显示,getche()有返回显示。就这么一点看看下面的例子:

#include<stdio.h>
#include<conio.h>
void main()
{
char ch;
for(int i=0;i<5;i++)
{
ch=getch();
printf("%c",ch);
}
}

首先这是个连续5次的循环来实现5次停顿,等待我们输入,我们编译并运行这个程序,假设我们分别输入abcde,屏幕上显示的结果是abcde,这个abcde并不是在ch=getch();中输出的,我们把printf("%c",ch);这行语句去掉,就会发现我们按5次任意键程序就结束了,但屏幕上什么都没有显示。

然后我们在把代码中的getch()换成getche()看看有什么不同,我们还是分别输入abcde,这时屏幕上显示的结果是aabbccddee,我们把printf("%c",ch);这行语句再去掉看看,显示的结果就是abcde了,说明程序在执行ch=getche();这条语句的时候就把我们输入的键返回显示在屏幕上,有无回显就是它们的唯一区别。

有人会说,既然是C的函数库中的,那么就应该淘汰了,我们还研究它,还用它干嘛?但是我发现还是有用着它的地方,否则我也不会在这里说这么多来耽误大家的时间。我就举个例子吧,程序如下:
#include<stdio.h>
#include<conio.h>

void main()
{
char ch='*';
while(ch=='*')
{
printf("/n按 * 继续循环,按其他键退出!");
ch=getch();
}
printf("/n退出程序!");
}

我们可以在这个循环体中添加我们想要的功能,程序中按*继续循环,其他任意键退出,而且利用getch()无回显的特性,我们不管按什么,都不会在屏幕上留下痕迹,使我们的界面达到美观效果,如果还有更好的办法实现这个功能。例子:

void main()
{
char c, ch;
c=getch();     /*从键盘上读入一个字符不回显送给字符变量c*/
putchar(c);    /*输出该字符*/
ch=getche();   /*从键盘上带回显的读入一个字符送给字符变量ch*/
putchar(ch);
printf("/n/n");
}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两个函数都是从键盘读入数据!

还有getchar是很值得研究的:getchar()是stdio.h中的库函数,它的作用是从stdin流中读入一个字符,也就是说,如果stdin有数据的话不用输入它就可以直接读取了。而getch()和getche()是conio.h中的库函数,它的作用是从键盘接收字符。getchar带有显示。

    与前面两个函数的区别在于: getchar()函数等待输入直到按回车才结束(前提是缓冲区没有数据),回车前的所有输入字符都会逐个显示在屏幕上。但只有第一个字符作为函数的返回值。

#include<stdio.h>
#include<conio.h>
void main()
{
char c;
c=getchar();   /*从键盘读入字符直到回车结束*/
//getchar()在这里它只返回你输入字符串的第一个字符,并把返回值赋值给c
putchar(c);    /*显示输入的第一个字符*/
printf("/n/n");
}

例四:呵呵,这个程序你运行一下,相信你又会有疑问了。这个就是从缓冲区中读取了例子。第一次getchar()时,确实需要人工的输入,但是如果你输了多个字符,以后的getchar()再执行时就会直接从缓冲区中读取了。

#include<stdio.h>

#include<conio.h>

void main()

{

char c;

while ((c=getchar())!='/n')    /*每个getchar()依次读入一个字符*/

printf("%c",c);        /*按照原样输出*/

printf("/n/n");

}

程序运行时,首先停下来,等你输入一串字符串,输入完毕后,它把你输入的整个字符串都输出来了,咦,你不是说getchar()只返回第一个字符么,这里怎么?

因为我们输入的字符串并不是取了第一个字符就把剩下的字符串丢掉了,它还在我们的内存中,就好比,开闸放水,我们把水放到闸里去以后,开一次闸就放掉一点,开一次就放掉一点,直到放光了为止,这里开闸动作就相当于调用一次getchar()。我们输入的字符串也是这么一回事,首先我们输入的字符串是放在内存的缓冲区中的,我们调用一次getchar()就把缓冲区中里出口最近的一个字符输出,也就是最前面的一个字符输出,输出后,就把它释放掉了,但后面还有字符串,所以我们就用循环把最前面的一个字符一个个的在内存中释放掉,直到不满足循环条件退出为止。

例子中循环条件里的'/n'实际上就是你输入字符串后的回车符,所以意思就是说,直到遇到回车符才结束循环,而getchar()函数就是等待输入(或缓冲区中的数据)直到按回车才结束,所以实现了整个字符串的输出。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循环条件改一下,比如while ((c=getchar())!='a'),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遇到字符'a'就停止循环,当然意思是如果你输入“12345a213123/n”那么只会输出到a,结果是12345a。

再次注意:用getchar()它是从“流”中间去读取,所以第一个getchar()接受的是刚刚中断的流队列中即将出列的第一个字符(不限于回车符,上面举过例子了),如果流队列不为空,执行getchar()就继续放水,直到把回车符也放空为止,空了之后再在执行getchar()就停下等待你的输入了;我们用getch()为什么每次都是等待用户的输入呢?因为getch()是从键盘接收,即时的接收,并不是从stdin流中去读取数据。

    补充:按键盘上的回车产生了2个字符:回车符('/r')和换行符('/n')。回车符'/r'(CR:carriage return:倒车)使光标回到这行的首部,换行符('/n')(new line)然后再换行。

    所以当输入字符'w',并按下回车键以后。首先得到回车符。那个getchar函数结束了。 但是还存在一个换行符。所以如果用getchar()来做判断的时候。最好再写一次getchar()清除缓冲区的'/n'.

3如何清空输入缓冲区的内容

    如果我想让getchar()每次都能够等待用户输入的话就要清空缓冲区,下面就介绍方法(不同平台)

       C标准规定 fflush()函数是用来刷新输出(stdout)缓存的。对于输入(stdin),它是没有定义的。但是有些编译器也定义了 fflush( stdin )的实现,比如微软的VC。其它编译器是否也定义了 fflush( stdin )的实现应当查找它的手册。GCC编译器没有定义它的实现,所以不能使用 fflush( stdin )来刷新输入缓存。

       对于没有定义 fflush( stdin )的编译器,可以使用 fgets()函数来代替它(比用 getchar()、scanf()等函数通用性好)。可以这样忽略输入流中留下的回车等其它输入,从而使下一次的输入总保持一个“干净”的状态。(这个是任何平台下都可以的)
// ...
char sbuf[1024];
// ...
fgets( sbuf, 1024, stdin );
// ...

在windows 的vc下面就可以这样了:

for(int i=0;i<10;++i)

{

       char ch=getchar();

       fflush(stdin); //每次都会有等待状态了

}

4.总结 主要看getch(),getche()的是否显示,getchar()是读取流,而且和前面两个函数不是一个库。掌握清空缓冲区的方法。

malloc()与alloc()

C语言跟内存分配方式

(1) 从静态存储区域分配。内存在程序编译的时候就已经分配好,这块内存在程序的整个运行期间都存在。例如全局变量,static变量。
(2) 在栈上创建。在执行函数时,函数内局部变量的存储单元都可以在栈上创建,函数执行结束时这些存储单元自动被释放。栈内存分配运算内置于处理器的指令集中,效率很高,但是分配的内存容量有限。
(3)从堆上分配,亦称动态内存分配。程序在运行的时候用malloc或new申请任意多少的内存,程序员自己负责在何时用free或delete释放内存。动态内存的生存期由我们决定,使用非常灵活,但问题也最多

C语言跟内存申请相关的函数主要有 alloca,calloc,malloc,free,realloc,sbrk等.其中alloca是向栈申请内存,因此无需释放. malloc分配的内存是位于堆中的,并且没有
初始化内存的内容,因此基本上malloc之后,调用函数memset来初始化这部分的内存空间. calloc则将初始化这部分的内存,设置为0. 而realloc则对malloc申请的内存进行大小的调整.申请的内存最终需要通过函数free来释放. 而sbrk则是增加数据段的大小;
malloc/calloc/free基本上都是C函数库实现的,跟OS无关.C函数库内部通过一定的结构来保存当前有多少可用内存.如果程序malloc的大小超出了库里所留存的空间,那么
将首先调用brk系统调用来增加可用空间,然后再分配空间.free时,释放的内存并不立即返回给os,而是保留在内部结构中. 可以打个比方: brk类似于批发,一次性的向OS申请大的内存,而malloc等函数则类似于零售,满足程序运行时的要求.这套机制类似于缓冲.使用这套机制的原因: 系统调用不能支持任意大小的内存分配(有的系统调用只支持固定大小以及其倍数的内存申请,这样的话,对于小内存的分配会造成浪费; 系统调用申请内存代价昂贵,涉及到用户态和核心态的转换.
函数malloc()和calloc()都可以用来分配动态内存空间,但两者稍有区别。
malloc()函数有一个参数,即要分配的内存空间的大小:
Void *malloc(size_t size);

calloc()函数有两个参数,分别为元素的数目和每个元素的大小,这两个参数的乘积就是要分配的内存空间的大小:
void *calloc(size_t numElements,size_t sizeOfElement);
如果调用成功,函数malloc()和calloc()都将返回所分配的内存空间的首地址。

malloc() 函数和calloc ()函数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不能初始化所分配的内存空间,而后者能。如果由malloc()函数分配的内存空间原来没有被使用过,则其中的每一位可能都是 0;反之,如果这部分内存空间曾经被分配、释放和重新分配,则其中可能遗留各种各样的数据。也就是说,使用malloc()函数的程序开始时(内存空间还 没有被重新分配)能正常运行,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内存空间已被重新分配)可能会出现问题。

calloc() 函数会将所分配的内存空间中的每一位都初始化为零,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为字符类型或整数类型的元素分配内存,那么这些元素将保证会被初始化为零;如果你是为指针类型的元素分配内存,那么这些元素通常(但无法保证)会被初始化为空指针;如果你是为实数类型的元素分配内存,那么这些元素可能(只在某些计算机中)会被初始化为浮点型的零。
malloc() 函数和calloc ()函数的另一点区别是calloc()函数会返回一个由某种对象组成的数组,但malloc()函数只返回一个对象。为了明确是为一个数组分配内存空 间,有些程序员会选用calloc()函数。但是,除了是否初始化所分配的内存空间这一点之外,绝大多数程序员认 为以下两种函数调用方式没有区别:
calloc(numElements ,sizeOfElement);
malloc(numElements *sizeOfElement) ;

需要解释的一点是,理论上(按 照ANSIC标准)指针的算术运算只能在一个指定的数组中进行,但是在实践中,即使C编译程序或翻译器遵循这种规定,许多C程序还是冲破了这种限制。因 此,尽管malloc()函数并不能返回一个数组,它所分配的内存空间仍然能供一个数组使用(对realloc()函数来说同样如此,尽管它也不能返回一 个数组)。

总之,当你在calloc()函数和malloc()函数之间作选择时,你只需考虑是否要初始化所分配的内存空间,而不用考虑函数是否能返回一个数组。
当程序运行过程中malloc了,但是没有free的话,会造成内存泄漏.一部分的内存没有被使用,但是由于没有free,因此系统认为这部分内存还在使用,造成不断的向系统申请内存,是的系统可用内存不断减少.但是,内存泄漏仅仅指程序在运行时,程序退出时,OS将回收所有的资源.因此,适当的重起一下程序,有时候还是有点作用.

输入输出__int64与long long int

在C中,整型默认为int,浮点型默认为double。所以用scanf读入short和long需要分别用%hd和%ld,而浮点数又有些特别,%f 对应的是float,而不是%hf,相反double对应的%lf,而long double对应的是%Lf。

在做ACM题时,经常都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整数。而常用的内置整数类型常常显得太小了:其中long 和 int 范围是[-2^31,2^31),即-2147483648~2147483647。而unsigned范围是[0,2^32),即0~4294967295。也就是说,常规的32位整数只能够处理40亿以下的数。
那遇到比40亿要大的数怎么办呢?这时就要用到C++的64位扩展了。不同的编译器对64位整数的扩展有所不同。基于ACM的需要,下面仅介绍VC6.0与g++编译器的扩展。
VC6.0的64位整数分别叫做__int64与unsigned __int64,其范围分别是[-2^63, 2^63)与[0,2^64),即-9223372036854775808~9223372036854775807与0~18446744073709551615(约1800亿亿)。对64位整数的运算与32位整数基本相同,都支持四则运算与位运算等。当进行64位与32位的混合运算时,32位整数会被隐式转换成64位整数。但是,VC的输入输出与__int64的兼容就不是很好了,如果你写下这样一段代码:

__int64 a;
cin >> a;
cout << a;

那么,在第2行会收到“error C2679: binary '>>' : no operator defined which takes a right-hand operand of type '__int64' (or there is no acceptable conversion)”的错误;在第3行会收到“error C2593: 'operator <<' is ambiguous”的错误。那是不是就不能进行输入输出呢?当然不是,你可以使用C的写法:

scanf("%I64d",&a);
printf("%I64d",a);

就可以正确输入输出了。当使用unsigned __int64时,把"I64d"改为"I64u"就可以了。
OJ通常使用g++编译器。其64位扩展方式与VC有所不同,它们分别叫做long long 与 unsigned long long。处理规模与除输入输出外的使用方法同上。对于输入输出,它的扩展比VC好。既可以使用

long long a;
cin>>a;
cout<<a;

也可以使用

scanf("%lld",&a);
printf("%lld",a);

使用无符号数时,将"%lld"改成"%llu"即可。
最后我补充一点:作为一个特例,如果你使用的是Dev-C++的g++编译器,它使用的是"%I64d"而非"%l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