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布的文章

不使用第三个变量交换两个变量的值

通常我们的做法是(尤其是在学习阶段):定义一个新的变量,借助它完成交换。代码如下:
int a,b;
a=10; b=15;
int t;
t=a; a=b; b=t;
这种算法易于理解,特别适合帮助初学者了解计算机程序的特点,是赋值语句的经典应用。在实际软件开发当中,此算法简单明了,不会产生歧义,便于程序员之间的交流,一般情况下碰到交换变量值的问题,都应采用此算法(以下称为标准算法)。上面的算法最大的缺点就是需要借助一个临时变量。那么不借助临时变量可以实现交换吗?答案是肯定的!这里我们可以用三种算法来实现:1)算术运算;2)指针地址操作;3)位运算。

1) 算术运算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普通的+和-运算来实现。代码如下:
int a,b;
a=10;b=12;
a=b-a; //a=2;b=12
b=b-a; //a=2;b=10
a=b+a; //a=10;b=10
通过以上运算,a和b中的值就进行了交换。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不容易想到,尤其是在习惯标准算法之后。
它的原理是:把a、b看做数轴上的点,围绕两点间的距离来进行计算。
具体过程:第一句“a=b-a”求出ab两点的距离,并且将其保存在a中;第二句“b=b-a”求出a到原点的距离(b到原点的距离与ab两点距离之差),并且将其保存在b中;第三句“a=b+a”求出b到原点的距离(a到原点距离与ab两点距离之和),并且将其保存在a中。完成交换。
此算法与标准算法相比,多了三个计算的过程,但是没有借助临时变量。(以下称为算术算法)

2) 指针地址操作
因为对地址的操作实际上进行的是整数运算,比如:两个地址相减得到一个整数,表示两个变量在内存中的储存位置隔了多少个字节;地址和一个整数相加即“a+10”表示以a为基地址的在a后10个a类数据单元的地址。所以理论上可以通过和算术算法类似的运算来完成地址的交换,从而达到交换变量的目的。即:
int *a,*b; //假设
*a=new int(10);
*b=new int(20); //&a=0x00001000h,&b=0x00001200h
a=(int*)(b-a); //&a=0x00000200h,&b=0x00001200h
b=(int*)(b-a); //&a=0x00000200h,&b=0x00001000h
a=(int*)(b+int(a)); //&a=0x00001200h,&b=0x00001000h
通过以上运算a、b的地址真的已经完成了交换,且a指向了原先b指向的值,b指向原先a指向的值了吗?上面的代码可以通过编译,但是执行结果却令人匪夷所思!原因何在?
首先必须了解,操作系统把内存分为几个区域:系统代码/数据区、应用程序代码/数据区、堆栈区、全局数据区等等。在编译源程序时,常量、全局变量等都放入全局数据区,局部变量、动态变量则放入堆栈区。这样当算法执行到“a=(int*)(b-a)”时,a的值并不是0x00000200h,而是要加上变量a所在内存区的基地址,实际的结果是:0x008f0200h,其中0x008f即为基地址,0200即为a在该内存区的位移。它是由编译器自动添加的。因此导致以后的地址计算均不正确,使得a,b指向所在区的其他内存单元。再次,地址运算不能出现负数,即当a的地址大于b的地址时,b-a<0,系统自动采用补码的形式表示负的位移,由此会产生错误,导致与前面同样的结果。
有办法解决吗?当然!以下是改进的算法:
if(a<b)
{
a=(int*)(b-a);
b=(int*)(b-(int(a)&0x0000ffff));
a=(int*)(b+(int(a)&0x0000ffff));
}
else
{
b=(int*)(a-b);
a=(int*)(a-(int(b)&0x0000ffff));
b=(int*)(a+(int(b)&0x0000ffff));
}
算法做的最大改进就是采用位运算中的与运算“int(a)&0x0000ffff”,因为地址中高16位为段地址,后16位为位移地址,将它和0x0000ffff进行与运算后,段地址被屏蔽,只保留位移地址。这样就原始算法吻合,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
此算法同样没有使用第三变量就完成了值的交换,与算术算法比较它显得不好理解,但是它有它的优点即在交换很大的数据类型时,它的执行速度比算术算法快。因为它交换的时地址,而变量值在内存中是没有移动过的。(以下称为地址算法)

3) 位运算
通过异或运算也能实现变量的交换,这也许是最为神奇的,请看以下代码:
int a=10,b=12; //a=1010^b=1100;
a=a^b; //a=0110^b=1100;
b=a^b; //a=0110^b=1010;
a=a^b; //a=1100=12;b=1010;
此算法能够实现是由异或运算的特点决定的,通过异或运算能够使数据中的某些位翻转,其他位不变。这就意味着任意一个数与任意一个给定的值连续异或两次,值不变。
即:a^b^b=a。将a=a^b代入b=a^b则得b=a^b^b=a;同理可以得到a=b^a^a=b;轻松完成交换。

以上三个算法均实现了不借助其他变量来完成两个变量值的交换,相比较而言算术算法和位算法计算量相当,地址算法中计算较复杂,却可以很轻松的实现大类型(比如自定义的类或结构)的交换,而前两种只能进行整形数据的交换(理论上重载“^”运算符,也可以实现任意结构的交换)。

介绍这三种算法并不是要应用到实践当中,而是为了探讨技术,展示程序设计的魅力。从中可以看出,数学中的小技巧对程序设计而言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运用得当会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而从实际的软件开发看,标准算法无疑是最好的,能够解决任意类型的交换问题

malloc()与alloc()

C语言跟内存分配方式

(1) 从静态存储区域分配。内存在程序编译的时候就已经分配好,这块内存在程序的整个运行期间都存在。例如全局变量,static变量。
(2) 在栈上创建。在执行函数时,函数内局部变量的存储单元都可以在栈上创建,函数执行结束时这些存储单元自动被释放。栈内存分配运算内置于处理器的指令集中,效率很高,但是分配的内存容量有限。
(3)从堆上分配,亦称动态内存分配。程序在运行的时候用malloc或new申请任意多少的内存,程序员自己负责在何时用free或delete释放内存。动态内存的生存期由我们决定,使用非常灵活,但问题也最多

C语言跟内存申请相关的函数主要有 alloca,calloc,malloc,free,realloc,sbrk等.其中alloca是向栈申请内存,因此无需释放. malloc分配的内存是位于堆中的,并且没有
初始化内存的内容,因此基本上malloc之后,调用函数memset来初始化这部分的内存空间. calloc则将初始化这部分的内存,设置为0. 而realloc则对malloc申请的内存进行大小的调整.申请的内存最终需要通过函数free来释放. 而sbrk则是增加数据段的大小;
malloc/calloc/free基本上都是C函数库实现的,跟OS无关.C函数库内部通过一定的结构来保存当前有多少可用内存.如果程序malloc的大小超出了库里所留存的空间,那么
将首先调用brk系统调用来增加可用空间,然后再分配空间.free时,释放的内存并不立即返回给os,而是保留在内部结构中. 可以打个比方: brk类似于批发,一次性的向OS申请大的内存,而malloc等函数则类似于零售,满足程序运行时的要求.这套机制类似于缓冲.使用这套机制的原因: 系统调用不能支持任意大小的内存分配(有的系统调用只支持固定大小以及其倍数的内存申请,这样的话,对于小内存的分配会造成浪费; 系统调用申请内存代价昂贵,涉及到用户态和核心态的转换.
函数malloc()和calloc()都可以用来分配动态内存空间,但两者稍有区别。
malloc()函数有一个参数,即要分配的内存空间的大小:
Void *malloc(size_t size);

calloc()函数有两个参数,分别为元素的数目和每个元素的大小,这两个参数的乘积就是要分配的内存空间的大小:
void *calloc(size_t numElements,size_t sizeOfElement);
如果调用成功,函数malloc()和calloc()都将返回所分配的内存空间的首地址。

malloc() 函数和calloc ()函数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不能初始化所分配的内存空间,而后者能。如果由malloc()函数分配的内存空间原来没有被使用过,则其中的每一位可能都是 0;反之,如果这部分内存空间曾经被分配、释放和重新分配,则其中可能遗留各种各样的数据。也就是说,使用malloc()函数的程序开始时(内存空间还 没有被重新分配)能正常运行,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内存空间已被重新分配)可能会出现问题。

calloc() 函数会将所分配的内存空间中的每一位都初始化为零,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为字符类型或整数类型的元素分配内存,那么这些元素将保证会被初始化为零;如果你是为指针类型的元素分配内存,那么这些元素通常(但无法保证)会被初始化为空指针;如果你是为实数类型的元素分配内存,那么这些元素可能(只在某些计算机中)会被初始化为浮点型的零。
malloc() 函数和calloc ()函数的另一点区别是calloc()函数会返回一个由某种对象组成的数组,但malloc()函数只返回一个对象。为了明确是为一个数组分配内存空 间,有些程序员会选用calloc()函数。但是,除了是否初始化所分配的内存空间这一点之外,绝大多数程序员认 为以下两种函数调用方式没有区别:
calloc(numElements ,sizeOfElement);
malloc(numElements *sizeOfElement) ;

需要解释的一点是,理论上(按 照ANSIC标准)指针的算术运算只能在一个指定的数组中进行,但是在实践中,即使C编译程序或翻译器遵循这种规定,许多C程序还是冲破了这种限制。因 此,尽管malloc()函数并不能返回一个数组,它所分配的内存空间仍然能供一个数组使用(对realloc()函数来说同样如此,尽管它也不能返回一 个数组)。

总之,当你在calloc()函数和malloc()函数之间作选择时,你只需考虑是否要初始化所分配的内存空间,而不用考虑函数是否能返回一个数组。
当程序运行过程中malloc了,但是没有free的话,会造成内存泄漏.一部分的内存没有被使用,但是由于没有free,因此系统认为这部分内存还在使用,造成不断的向系统申请内存,是的系统可用内存不断减少.但是,内存泄漏仅仅指程序在运行时,程序退出时,OS将回收所有的资源.因此,适当的重起一下程序,有时候还是有点作用.

Unlocker - 帮你删除你删不掉的文件

当你重命名或删除一个文件/文件夹时,Windows 弹出对话框提示你“无法删除 xxx:它正在被其它用户/程序使用!”,怎么办?
使用 Unlocker ,你就可以轻松、方便、有效地解决这个虽小但很烦人的问题! 同类的工具中,综合易用性、功能强度,此款是目前最好的!

请根据你的系统架构安装对应版本,安装完成以后会自动在你的右键菜单添加功能项Unlocker,单击它就能轻松解锁文件并且进行删除,移动,重命名等操作!

下载地址:http://kuai.xunlei.com/d/PNUYUFDPVLEV

高效代码审查的十个经验

代码审查(Code Review)是软件开发中常用的手段,和QA测试相比,它更容易发现和架构以及时序相关等较难发现的问题,还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提高编程技能,统一编程风格等。

1. 代码审查要求团队有良好的文化

团队需要认识到代码审查是为了提高整个团队的能力,而不是针对个体设置的检查“关卡”。

“A的代码有个bug被B发现,所以A能力不行,B能力更好”,这一类的陷阱很容易被扩散从而影响团队内部的协作,因此需要避免。

另外,代码审查本身可以提高开发者的能力,让其从自身犯过的错误中学习,从他人的思路中学习。如果开发者对这个流程有抵触或者反感,这个目的就达不到。

2. 谨慎的使用审查中问题的发现率作为考评标准

在代码审查中如果发现问题,对于问题的发现者来说这是好事,应该予以鼓励。但对于被发现者,我们不主张使用这个方式予以惩罚。软件开发中bug在所难免,过度苛求本身有悖常理。更糟的是,如果造成参与者怕承担责任,不愿意在审查中指出问题,代码审查就没有任何的价值和意义。

3. 控制每次审查的代码数量

根据smartbear在思科所作的调查,每次审查200行-400行的代码效果最好。每次试图审查的代码过多,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下降,具体的比例关系如下图所示: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随着开发平台和开发语言的不同,最优的代码审查量有所不同。但是限制每次审查的数量确实非常必要,因为这个过程是高强度的脑力密集型活动。时间一长,代码在审查者眼里只是字母,无任何逻辑联系,自然不会有太多的产出。

4. 带着问题去进行审查

我们在每次代码审查中,要求审查者利用自身的经验先思考可能会碰到的问题,然后通过审查工作验证这些问题是否已经解决。一个窍门是,从用户可见的功能出发,假设一个比较复杂的使用场景,在代码阅读中验证这个使用场景是否能够正确工作。

使用这个技巧,可以让审查者有代入感,真正的沉浸入代码中,提高效率。大家都知道看武侠小说不容易瞌睡,而看专业书容易瞌睡,原因就是武侠小说更容易产生代入感。

有的研究建议每次树立目标,控制单位时间内审核的代码数量。这个方法在我们的实践中显得很机械和流程化,不如上面的方法效果好。

5. 所有的问题和修改,必须由原作者进行确认

如果在审查中发现问题,务必由原作者进行确认。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

(1)确认问题确实存在,保证问题被解决

(2)让原作者了解问题和不足,帮助其成长

有些时候为了追求效率,有经验的审查者更倾向于直接修改代码乃至重构所有代码,但这样不利于提高团队效率,并且会增加因为重构引入新bug的几率,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予鼓励。

6.利用代码审查激活个体“能动性"

即使项目进度比较紧张,无法完全的进行代码审查,至少也要进行部分代码的审查,此时随即抽取一些关键部分是个不错的办法。

背后的逻辑是,软件开发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开发者都有强烈的自我驱动性和自我实现的要求。让开发者知道他写的任何代码都可能被其他人阅读和审察,可以促使开发者集中注意力,尤其是避免将质量糟糕,乃至有低级错误的代码提交给同伴审查。开源软件也很好的利用了这种心态来提高代码质量。

7.在非正式,轻松的环境下进行代码审查

如前所述,代码审查是一个脑力密集型的工作。参与者需要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该工作。因此,我们认为像某些实践中建议的那样,以会议的形式进行代码审查效果并不好,不仅因为长时间的会议容易让效率低下,更因为会议上可能出现的争议和思考不利于进行如此复杂的工作。

8.提交代码前自我审查,添加对代码的说明

所有团队成员在提交代码给其他成员审查前,必须先进行一次审查。这次自我修正形式的审查除了检查代码的正确性以外,还可以完成如下的工作:

(1)对代码添加注释,说明本次修改背后的原因,方便其他人进行审查。

(2)修正编码风格,尤其是一些关键数据结构和方法的命名,提高代码的可读性。

(3)从全局审视设计,是否完整的考虑了所有情景。在实现之前做的设计如果存在考虑不周的情况,这个阶段可以很好的进行补救。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即使只有原作者进行代码审查,仍然可以很好的提高代码质量。

9.实现中记录笔记可以很好的提高问题发现率

成员在编码的时候应做随手记录,包括在代码中用注释的方式表示,或者记录简单的个人文档,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1)避免遗漏。在编码时将考虑到的任何问题都记录下来,在审查阶段再次检查这些问题都确认解决。

(2)根据研究,每个人都习惯犯一些重复性的错误。这类问题在编码是记录下来,可以在审查的时候用作检查的依据。

(3)在反复记录笔记并在审查中发现类似的问题后,该类问题出现率会显著下降

10. 使用好的工具进行轻量级的代码审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使用的是bitbucket提供的代码托管服务。

每个团队成员独立开发功能,然后利用Pull Request的形式将代码提交给审查者。复审者可以很方便在网页上阅读代码,添加评论等,然后原作者会自动收到邮件提醒,对审阅的意见进行讨论。

即使团队成员分布在天南海北,利用bitbucket提供的工具也能很好的进行代码审查。

再见,高三!

2012年6月8日17:00 那一刻,“考试结束,请考生立即停笔…….”,心中弥漫的是一种不知名的情绪,高中生活就这样结束了,就像做了一场很长很长的梦。再见了,这些年盛放的青春。一本又一本的参考书,练习册,我们曾经恨不得撕毁,却又掏钱买了一本又一本。感叹,题太多,又感叹,它们寿命太短,不知不觉就到了最后一页。毕业后,整理着以斤计算的书本,忽然发现每一本都成为了独一无二,承载着无法复制的青春。白天,长了又短,短了又长。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从此后只开在记忆中。你不会了,你再也不会在每一个醒来的清晨,抱怨睡眠太少,日子太长。你再也不会,常常恳请别人帮忙带早餐;你也不会背着书包在铃声响起之前冲进教室,凌乱了自己。你再也不会,上课忽然走神,想到好玩的事偷笑,或者幻想成功后的自己….然后忽然醒来,问同桌老师讲到哪里了。你再也不会,忽然找不到橡皮擦;你再也不会,在老师要听写的时候找不到听写本,中午放学铃声响起找同学借碗票,到了食堂才发现忘了带饭卡;你再也不会,上课忘了关手机铃声,偏偏有人在关键时刻给你打电话.你再也不会,在上课时看窗外的树,看树的颜色随四季变化,从脆弱的嫩绿到随风飘扬,那是光阴的翅膀。你再也不会,在上课时闭上双眼,告诉同桌“老师来了叫我”。你同桌也不会,用手肘碰睡着的你,露出比你还紧张的表情。你再也不会,在被老师抽起来回答问题时,小声问你的同桌“老师问的是什么”你再也不会,在考试之后知道了语文选择答案,为错了N个选项愁肠百转.你再也不会,恶意编纂传播他人八卦,让无聊的生活有了不同的色彩。你再也不会,在食堂排起长长的队,感叹肉太少,价太贵。你再也不会,和你的兄弟在篮球框下挥汗如雨;你不会和你的死党,在晚饭后绕着足球场漫步,天南地北地有说不完的话。你再也不会,和你的朋友,细细数着毕业后要做的事,说兴奋地要去某地旅游,想考什么大学,要买某件衣服..你再也不会,忽然想吃学校门口的鸡丁面,然后让别人去带你再也不会,因为老师一次口误,笑得天翻地覆。你再也不会,偷拍下别人睡觉的样子,拍下偶尔晴朗的天空,拍下你想要留住的瞬间…你再也不会,只记住了别人外号,常常想不起那个人的名字你再也不会,在玩真心话时有窥探别人秘密的好心情;在玩大冒险的,幸灾乐祸开怀大笑你再也不会,在堆得比自己还高的书旁挑灯夜战,心中无数次痛骂中国的教育体制,又按捺不住澎湃的梦想你再也不会,望着那些也毕业学长学姐的照片,想象明年今日自己会在哪里你再也不会,抬头仰望夜空,忽然发现人生太过茫然,美好的青春在被摧残你再也不会,看着高考倒计时的数字变魔术般减少,想象它变成1的样子你再也不会,定下许多计划,下决心明天要重新开始,却从来没有实现过你再也不会,心中单纯地放着某个人。看到某个字,某个场景,在心中拐千百个弯也要想起他(她)你再也不会,喜欢一个人,却不靠近,却又在每个空下来的时间里想起。只求在最美丽的年华,遇见他(她)……(转)